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室成员旅游费用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王室成员旅游费用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的配享太庙有多牛?
太庙是皇室的家庙,一般只有皇亲才能被供奉,再有就是被皇帝特批的人。和皇亲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说白了就是皇帝给自己的大臣们死后的一种无上的荣誉。
在满清王朝200多年的时间内,总共只有27个人获得了这种至高的荣誉,***中只有张廷玉有幸进入。
笔者就以张廷玉为例,张廷玉是一个官二代,他的老爸是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先后给雍正、康熙、乾隆三个皇帝当过秘书,做到了军机大臣的高位,张廷玉为满清的皇帝卖命可说是极致了,宵衣旰食,擅于揣摩领导的意图,这样的人皇帝自然非常的赏识。尤其雍正皇帝,经常给他赏赐,一出手就是给他上万两银子,后来在雍正皇帝病危的时候,还在惦记着他。
驾崩之前嘱咐张廷玉当顾命大臣,在遗嘱***意写明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太庙是帝王家的私人宗庙,一般的皇亲是没有资格进入太庙的,必须是近亲且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异姓功臣必须是大功于社稷的臣子而且要经皇帝允许才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获得配享资格的人都是以郡王礼下葬的。
在中国古代,一个大臣官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就是“配享太庙”,无论是几朝老臣都没有能配享太庙的荣誉高,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荣誉呢?
太庙在古代皇帝的宗庙,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这种供奉祖宗的地方在夏朝时就有了,自秦汉之后,供奉皇帝祖先的地方就叫太庙,历代皇帝都要下跪磕头烧香的。
作为皇帝自己家的祖庙,里面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父母一类人,受后代皇帝的磕头跪拜也是当之无愧的,不过后来为了褒奖一些功臣,允许非皇帝亲族或是远亲的人配享太庙。
这些配享太庙的人和先帝一样,可以受后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头,享受到大型的祭祀,这是古代一个死者的最高荣誉,因为皇帝死后也不过是如此。
古代的太庙是一个王朝最为神圣的地方既然是极高的荣誉,所以能够得到这种荣誉的大臣是非常罕见的,在此只列举中国古代史上主要王朝的配享太庙的情况。晋朝晋朝总共155年,进入太庙的人员中,皇族2人,皇后1人,大臣4人。如果你是晋朝的大臣,那么大约是40年有一次机会能进入太庙。唐朝唐朝配享太庙43人,其中宗室2人,其余41人都是大臣,主要集中在初唐时期,从唐高祖时代到中宗时代,92年里有28人配享太庙,剩下的15人都分布在之后的1***年里。其中40多年的玄宗一朝也只有1人,甚至有些皇帝在位的时候1人都没有入选过。
从张廷玉个人经历来看配享太庙的难度整个清朝只有张廷玉一位***享受到了这种荣誉,但也是他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为整个大清服务了50年的结果,50年下来矜矜业业,工作一丝不苟,才在换来了雍正的一纸诏书,给了他享受太庙的荣誉。
太庙是皇室的家庙,只有皇亲才能被供奉,再有就是被皇帝特批的人。皇亲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有功于社稷的臣子和子民,经皇帝允许,也可以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并以郡王之礼厚葬。
在很多***剧中大家都能注意到,大臣都把配享太庙当做是非常高的荣誉,那么配享太庙是什么待遇呢?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历史上,还有一些入太庙之人很特别,我们需要认识:
1、在清代,配享太庙是一种对大臣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有清一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除了帝后和爱新觉罗的那些功王们能进入太庙,其他异姓功臣能进入太庙的只有14人(其中在东配殿的功王中,只有额驸策凌是博尔济吉特氏),而配享太庙的功臣中,只有张廷玉一人为***,其他都是满人,也正说明桐城张氏父子的影响力。
2、在明代朱棣登基以后,姚广孝建议朱棣迁都北京,并帮其设计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这样看来姚广孝还是一个建筑学专家,真的是无所不通啊。就这样,无所不通的姚广孝主持编撰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本大典字数多达三亿七千万,可惜的是没能流传于世。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端坐而逝,终年84岁。死后的他配享太庙,光凭这一点足可以证明他的功劳。毕竟在明朝前期,以文臣位列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
3、和琳,字希斋,钮祜禄氏,满洲人,清朝权臣弟。和琳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哥哥和珅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乾隆时由生员补吏部,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骁勇善战,行事节俭,(1795年)赴贵州从镇压领导的苗民起义,次年福康安死,他代为主帅,在围攻平陇战役中染病身亡,追封一等公爵,年仅42岁。乾隆晋赠其为世袭一等公爵,谥“忠壮”,赐祭葬。有一子丰绅宜绵以及女儿二人,长女嫁与质亲王之子绵庆为。公元1799年,和珅受诛,廷臣论议和琳藉势邀功,嘉庆帝亦追咎其会剿苗匪,牵掣福康安,师出无功,命撤出太庙,毁去其专祠,夺其子丰绅伊绵公爵之位,改袭三等轻车都尉。
内务府总管大臣,与两江总督相比,到底谁的权力更大?
内务府事实上是清朝的一种奴才制,他事实上来自于女真族早期社会的包衣阿哈制度。
包衣是家的意思,阿哈则为奴才,奴仆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务府其实就是家奴机构,或者是管理家奴的地方。
八旗制度产生时,包一作为八旗成员的一部分而被编入包衣牛录,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和清王朝封建君主制的确立,***包衣牛录的职责和地位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具有***奴才这一属性,***奴才则就是天子近臣,天子近臣则就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这个时候的包衣牛录级别就提升了,成为了专门向宫廷服务的机构内务府,事实上他是有一部分太监的职责,因为他取代了明朝的宦官部门13衙门。
内务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奉天子之家事,管理宫禁事务,事实上主要就是负责***的后勤工作,***总管就是***的大管家,包含七院三司四十衙门的庞大宫廷服务机构,是清代国家机构中官职数最多,机构组织最为庞大的一个衙门。
总称内务府,总管衙门最***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官职为正二品,下设如会计等7个司,功能职务分别为管理出纳,财务收支,祭祀礼仪等等。
内务府的财政预算来自户部,每年都要拨银在60万以上作为内库的皇室开支费用,虽然这一数字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达到了140万两左右,这只是厂里拨款,每年如果皇帝和太后宫中事务,需要修陵园,园林,行宫,皇帝大婚,太后过万寿节也可以再获得户部的巨额捐款。
比如说同治年间,同志大婚,各机关就拨近千万两与皇室,慈禧六旬万寿庆典也花费了530万辆,所以说这个衙门是不缺钱的,而且由于是***的后勤部门,既有说话的权力,又有办事的权力,谁也不敢得罪,而且各部大员都要巴结内务部总管。
官职是正二品,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官职。
我们在说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是封疆大吏的最高级别,当然仅次于在清朝时期北京下面的直隶总督,但是能够做到这个位置的,绝对是封疆大吏中的封疆大吏。
两江总督的官职也是正二品,但两江总督负责管辖三首地方的民政司法和军队,是地地道道的土皇帝,说是裂土封侯也不为过,而且全国范围内只有两江总督管辖三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室成员旅游费用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室成员旅游费用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